一、人工心臟 : 人工心臟為醫學界一種植入式機械裝置,用於替代正常心臟喪失自體功能作用之替代性輔助裝置。 二、人工心臟 V.S 3D 人造心臟 (1) 人工心臟 : 目前人工心臟技術容易使患者產生併發症的原因在於,金屬及塑膠材料給人體帶來的不自然跳動,相對製作成本高, 人工心臟之構造,主要是由醫用高分子材料及鈦合金所製成,主要藉助外在動力系統之推動,將血液從心臟內作抽出及送回之動作 ,所以成本高且花費製作時間長。 (2)3D 人造心臟 : 3D 列印的心臟使用更為柔軟的材質製造以符合人體運作,也能製造出複雜的結構,在為病人手術時,能夠知道確切的位置,做更精準的定位,而打印時間也相對較低。 三、 3D 人造心臟 全球每年約 2600 萬人死於心臟衰竭,但可供心臟移植的數量少之又少,如果科學家可研發出人工心臟,即使未能安裝病人體內永久使用,亦能為他們爭取時間,等待可移植的心臟,這將是天下人的福音。 注 :3D 列印技術瑞士製造出世界第一個軟體人工心臟 ( 影片欣賞 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276y5oSu2A ) 四、 Why 要設計 3D 人造心臟? 優點 : 輸送血液的人工心臟幫浦等裝置,尋找塑性泡沫等生物相容性材料,製造出複雜的內部結構,打造性能更好的 3D 人造心臟。 ( 塑性泡沫生物相容性材料 : 為醫療器材材料的化學特性,與人體接觸的性質、程度與組織相容的一種材料。 ) 缺點 : 人工心臟裝置利用機械式的設計去泵血,容易產生故障,又會影響血液的質量,造成病人身體惡化。 人工心臟又可分為體內與體外的機械式裝置,體內裝置若與病人的身體有所排斥,將造成病人身體不適;體外裝置則會因人為疏失與不當的操作機器,而影響病人身上器官有所損壞。 五、 3D 人造心臟研發設計 設計者以矽膠作為材料,以 3D 打印加上鑄造術中的脫蠟法 (Lost wax) ,創造出重量為 390 克,容量為 679 立方厘米的人工心臟,內部結構的立體模型有助於術前確認手...